孔子网客户端
中国孔子网微博
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公众号
品鉴专家
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唐调代表性传人、苏州市诗词协会会长魏嘉瓒,2017、2018、2019《中华经典吟诵大会》决赛评委之一。
“唐调”吟诵
魏嘉瓒出生于徐州的书香门第,父辈都是读过四书五经的。他五岁随父亲读书,清晨四五点,父亲就把他从被窝里叫起来,背半小时书,还让他用手指在自己肚皮上比划着“写字”。五岁时,他还跟大表兄黄元亨读了半部《论语》,当时叫“上论”。黄元亨是1932年“无锡国专”的毕业生。
2009年,魏嘉瓒到北京参加“中华吟诵学会”成立大会,并被选为理事。他说,“吟诵”一词,其实是在2009年“中华吟诵学会”成立前才定下来,作为“中国传统读书法”的代名词,在此之前,没有“吟诵”一说。
所谓吟诵,就是传统读书调,不管是哪儿的读书人,都有自己的读书调子。“这个读书调子,和当地的语言有很大关系。一个地方的人怎么说话,就怎么读书。”魏嘉瓒说,“我的吟诵师承有好几个方面,有家传、有大学时不同的几位老师,有文教界交往的前辈等。而从蒋庭曜教授那里学来的唐调,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调子。”
“唐调”作为苏州吟诵的一部分已是江苏省非遗,魏嘉瓒正是其代表性传承人。79岁高龄的他,仍然奔波在全国各地授课,将“最美读书声”传扬出去,传递下去。
魏嘉瓒对“唐调”进行了深入的研究。他说,“唐调”是唐文治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。从声腔上来讲,是江南声腔,是江南地方音乐在读书乐调上的运用。“唐调”吟诵的方法,则是继承了清朝中期桐城派姚鼐等人的读文法传统,即“因声求气”,通过吟诵的声音表达出诗文的气势和神韵。——文字节选自“金华新闻网”记者对魏嘉瓒先生的采访
2019中华经典吟诵大会报名通道
继2017、2018连续成功举办两届中华经典吟诵大会后,“2019中华经典吟诵大会”已于2019年5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备案实施。
“2019中华经典吟诵大会”官方网站已于6月21日上线,全国报名通道已于7月8日正式开启,敬请登录中国孔子网或下载孔子网APP,在“2019中华经典吟诵大会”专题页面进行报名,期待你的参与!
识别下载
报名火热进行中
期待你的精彩作品